2025年蛇年春節(jié),中國旅游市場迎來了一波“國際熱浪”。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,春節(jié)期間外籍游客入境人次達95.8萬,同比增長22.9%,而上海、深圳等城市的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超90%,甚至青海西寧等西部城市也因非遺文化吸引大量國際游客。這場“潑天的流量”背后,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釋放,更是政策開放、經濟活力與人文交流深度融合的縮影。
從“國門敞開”到“流量接住”。中國近年持續(xù)優(yōu)化的免簽政策,成為入境游增長的核心驅動力。截至2025年,中國已與26國簽署全面互免簽證協定,對38國單方面免簽,并允許54國人員享受240小時過境免簽。政策紅利直接反映在數據上:2024年免簽入境外國人達2011.5萬人次,同比激增112.3%。以韓國為例,自2024年11月試行免簽后,上海口岸韓國游客數量環(huán)比增長近六成,武康大樓等文化地標成為韓國年輕人周末游的“打卡圣地”。政策開放不僅帶來客流,更倒逼服務升級。首都機場增設外國人專用通道,張家界景區(qū)實現多語種標識覆蓋,三亞優(yōu)化外籍游客支付與入住流程,這些細節(jié)彰顯了中國從“迎進來”到“服務好”的提質邏輯。
從“春節(jié)申遺”到“深度體驗”。2025年是首個“非遺春節(jié)”,傳統文化成為吸引國際游客的“金字招牌”。北京京郊的蛇年燈會、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實景演出、湖北赤壁的茶文化體驗,讓外國游客沉浸式感受東方年俗的魅力。四川成都的川菜博物館更是將文化體驗推向高潮——游客換上廚師服親手烹制宮保雞丁,這種“可參與、可帶走”的互動模式,讓中國文化從“觀看”升級為“體驗”。非遺文化的影響力也突破地域限制。青海塔爾寺的非遺項目門票銷量增長7.5倍,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通過亞冬會元素吸引國際游客。社交媒體上,外國游客發(fā)布的燈會視頻、高鐵體驗vlog成為“自來水”宣傳,推動中國文化從“在地化”走向“全球化”。
從“流量入口”到“國家形象窗口”。外國游客的涌入,成為展示中國開放形象的生動注腳。他們驚嘆于高鐵的便捷、城市的現代化與治安水平,更通過社交媒體傳遞“真實中國”——既有長城的滄桑、西湖的瀲滟,也有掃碼支付的便利與市井煙火的熱氣騰騰。這種民間敘事的傳播力,遠超傳統外宣,形成“以旅彰文、以文促交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國家移民管理局副司長柳佳指出,入境游是“彰顯高水平對外開放決心的實踐”。從東盟旅游團免簽入境云南,到推動144小時過境免簽,中國正以更開放的姿態(tài)融入全球旅游網絡,將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理念轉化為可感知的文旅合作。
春節(jié)入境游的火爆,是中國軟實力與硬實力交織的成果。政策開放鋪路、文化底蘊筑基、經濟活力賦能,三者共同構建了“近者悅、遠者來”的文旅生態(tài)。未來,隨著支付便利化、多語種服務等短板的補齊,中國有望從“旅游大國”邁向“旅游強國”,讓更多國際游客在此讀懂一個開放、包容、創(chuàng)新的新時代中國。正如網友所言:“當外國人在豫園燈會上學寫春聯時,文化交流已超越了語言,成為心與心的對話?!保ㄎ?之昂)